近期,我国楼市的数据呈现出了回暖的趋势。以上周为例,据中指数据披露,全国30个城市的新房成交面积达到了471万平方米,环比增长了21.4%,同比增长了43.2%。进入12月份以来,尤其是从12月1日到12月28日,环比增长了31.0%,同比增长了18.2%。
随着年底的临近,许多人手中积攒了一些资金,在房贷利率降低、首付比例降低等利好政策的刺激下,购房需求得到了一定的释放。
然而,在我身边,仍有不少朋友表示,目前更倾向于租房,他们计划明年再观察房价走势,如果房价有上涨的迹象,届时再考虑购房。
尽管从整体来看,当前楼市数据有所下滑,但最近一两个月的数据表现相对较好,与高峰期相比仍有差距。
此外,近期楼市走势中发生了一件令人瞩目的事件,为楼市的未来走向增添了不确定性。
据企业预警通数据,截至12月27日,2024年年内注销的银行数量已达到188家,平均每月注销15.7家,这一数量远高于往年。这些注销的银行多为中小银行,且目前尚无迹象表明这一现象将有所缓解。
在本月24日,又有2家银行宣布解散。而在三天前的12月21日,解散的银行数量达到了7家。最令人震惊的是,6月20日,一次性解散合并了36家银行,创下了历史纪录。
经过审批,辽宁农商行成功吸收了辽宁新民农商行等省内36家农村中小银行机构,上演了一场“大合并”。
从类型来看,今年注销的188家银行中,村镇银行有98家,农商行有65家,信用社、农村资金互助社及农村合作银行有24家,城商行有1家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些银行并非破产倒闭,而是经历了吸收合并、收购或重组。中小银行在清产核资后的有效资产、全部负债、业务、网点和员工,都将被较大规模的银行承接。
可见,中小银行的“消失”,其实是各地方监管局大力推动银行从重“规模”到重“质量”转变的结果。
我国中小银行的数量众多,截至2024年6月末,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总数为4425家,其中城商行124家,农商行1577家,农信社483家,村镇银行1620家,总数3804家,占比超过85%。
如此庞大的数量给监管带来了巨大的难题,那些“闻所未闻”的中小银行,一旦出现问题,很可能引发资金问题“暴雷”。
以河南村镇银行为例,该银行整个存钱的流程都是没有问题的,但最后众多储户的钱并没有到监管账户,而是到了一个个人的银行账户,这令人担忧。
此外,这些中小银行的抗风险能力较差,他们什么事都敢干,什么贷款都敢批,甚至没有利润的贷款也敢。
因此,推动兼并重组,是防范化解中小银行金融风险的“重头戏”。
除了防范金融风险,提高中小银行经营质量也是改革的目标所在。过去十几年,很多小银行都在盲目扩张,不良率有上升的趋势,尤其是很多小银行对单一客户以及房地产的依赖度较大,而在房地产行情不太好的背景下,一些银行的风险相对较大。
在中小银行批量解散的同时,不少城市传来消息,已经降下来的房贷利率,居然又涨回去了!比如,南京从2.95%回调到3%;武汉从2.9%回调到3.1%;长沙从2.9%调回3%;苏州从2.9%回调到3%;厦门从2.95%回调到3.05%;常熟从之前的2.95%回调至3%……
房贷利率为何突然“逆势上扬”?
这背后其实是银行的一场“自救”行动。过去一年,为了刺激楼市,各地银行纷纷下调房贷利率,甚至出现了低于2.7%的超低利率。
然而,随着经济的波动和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化,银行的资金成本和风险逐渐上升,为了保持盈利能力和风险管理的平衡,上调房贷利率成为了不少银行的必然选择。
银行作为商业机构,房贷一直是其重要的优质资产,也是盈利的重要来源。之前为了争夺市场份额,各大银行纷纷在房贷利率上“内卷”,导致利率不断走低。
然而,这种过度竞争不仅压缩了银行的利润空间,也让银行面临着更大的风险。如今,随着市场的逐渐回暖,银行开始意识到,必须调整策略,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此外,随着LPR的多次下调,部分城市的商业房贷利率与公积金贷款利率出现了倒挂现象,这也促使银行上调商业房贷利率,以保持两者之间的合理利差,维护公积金贷款的普惠性。
不过,从购房者的角度来看,房贷利率的上调无疑增加了购房成本。对于银行而言,上调房贷利率也是无奈之举。
一方面,中小银行面临着来自国有大行的激烈竞争,存款流失严重,资金成本上升;另一方面,房地产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,房贷风险也在逐渐显现。在这种情况下,银行只能通过上调房贷利率来维持利润空间,降低风险。
值得注意的是,此次房贷利率上调并非全面上调,而是针对新发放贷款客户,对存量房贷客户无影响。这也体现了政策制定者在平衡各方利益时的考量。
对于已经背负着房贷的人来说,他们的还款压力并未明显增加;而对于即将购房的人来说,虽然购房成本有所增加,但这也是市场调节的必然结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