尽管当前房地产市场正经历着房价的持续下跌,但许多人依然将房产视为一种金融产品,担忧购置后的资产可能贬值。
即便声称自己购房是出于自住需求,从客观视角来看,所谓的“刚需”其实并不绝对。更多情况下,人们所感受到的是对购房的焦虑,担心购买时间过晚,不仅可能买不起房,还可能错过一大笔收益。
进入11月,二手房市场的数据再次显示,整体价格仍然呈现下降趋势。
根据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百城价格指数显示,2024年11月,百城二手住宅均价环比下跌0.57%,较上月跌幅收窄0.03个百分点;同比下跌7.29%。在11月,十大城市二手住宅均价环比下跌0.17%,跌幅较上月收窄0.16个百分点;同比下跌7.16%,跌幅较上月收窄0.36个百分点。
二手房市场,我们早已指出,其价格体系相当脆弱,主要依赖于房东的个人支撑。一旦市场行情不佳,很容易出现踩踏式的卖房现象。此时,二手房的价格似乎没有最低,只有更低,一切都取决于谁更急于卖房,谁更急需资金。
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:
-
需求层面的转变导致需求减少: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,尤其是年轻一代,他们更加重视生活品质和个人发展,不再将买房视为生活的必然选择。这种观念的转变使得购房需求的紧迫性降低,许多人更愿意选择租房或推迟购房计划,从而减少了对房产的需求。
-
人口结构的变化: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出生率下降,对购房需求产生了深远影响。老年人口比例增加,他们的购房需求相对较低,而出生率的下降意味着未来的购房主力军数量减少。这使得房产市场的需求端缺乏足够的支撑,进而可能推动房价下降。
-
政策层面的影响:保障性住房的冲击。为了解决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,国家加大了保障房建设的力度,并加快了落地速度。保障房的大量供应为无力购买商品房的人提供了住房保障,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一部分购房需求。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申请保障房,商品房市场的需求相应减少,在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,房价可能会面临下降压力。
-
调控政策的持续:为了稳定房地产市场,政府一直坚持“房住不炒”的政策基调,并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,如限购、限贷、提高购房门槛等。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地抑制了投机性购房需求,使得房产市场逐渐回归理性。未来,调控政策可能会继续保持,甚至可能进一步加强,这将对房价的上涨形成持续的压力,房价上涨空间受限,甚至可能出现下降。
-
经济环境层面的因素:经济增长放缓。当前全球经济增长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,国内经济增长也有所放缓。在经济增长不稳定的情况下,人们的收入增长预期降低,就业压力增大,这使得人们的购房能力和购房意愿都受到了影响。当人们的经济实力不足以支撑购房需求时,房价自然会受到抑制,甚至可能出现下降。
那么,在2025年继续购房,五年后是否会赔得“一塌糊涂”呢?对此,融创的孙宏斌和经济学家马光远两位大佬的观点不谋而合。
孙宏斌在一次视频采访中表示,未来一段时间的房价走势会有涨有跌,但涨跌幅度会比较小,会在一定范围内做箱体运动。他认为房价未来短时间内不会有较大波动,但他更看好一二线城市未来的发展,不看好三四线城市。
而经济学家马光远也有类似的观点,他提出了“3个20%”理论,即20%的城市、20%的房企和20%的房子,意思就是未来只有少数的房产适合投资。他们都认为未来只有少数的好房子才会越来越保值,而大多数房子都会持续贬值,楼市出现分化是必然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