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今,若在东莞斥资300万元购置房产,其身份无疑属于顶级刚需群体。然而,这样的问题接踵而至。
假设您用300万元购得一套房产,经过五年时间的市场洗礼,房价飙升至600万元,保守估计,若为500万元,那么在不考虑其他成本的情况下,房产增值便达到了200万元。以平均一年计算,这意味着您每年可赚取40万元的毛利润。这样的设想令人心动,毕竟打工族的年收入哪里能轻易达到这个数目。
进一步保守估计,若房价涨至400万元,那么每年的平均收益也有20万元。即便算上各种杂费,平均下来也有15万元。明白了这个道理,许多人便会迫不及待地投身于房地产市场。喜好投资的他们,即便没有300万元的本金,也会贷款冲入市场,设法筹集60万元的首付款。这又是什么?这不就是理财吗?这是普通百姓的理财方式,那么这样的目标能否实现呢?当然,是有可能的。
然而,还有一种观点认为,人们都渴望轻易地赚取财富,都希望过上躺平的生活。假如每个人都有300万元的购买力,那么是不是所有人都无需工作?显然,这是不可能的。因此,自然法则便显现出来:既然允许你以首付两成的方式购买价值300万元的房产,未来每年或许能平均获得15万元的收益,那么必然会有一种机制来阻止所有人都能赚取这15万元,从而必然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人。
假设有两个人,他们的年收入均为15万元,可以肯定的是,在这30万元中,有15万元是自己的劳动所得,而另外的15万元则是从他人的利息中获得的。这就是钱生钱的本质逻辑。只要存在任何形式的钱生钱的方法,无法实现钱生钱的人就必然会被淘汰。我们都在同一个市场中,使用同样的货币,所有人都渴望通过理财实现财富增值,但并非所有的理财方式都能让每个人公平参与。理财的人越多,实体经济就会受到影响,最终可能导致所有人都能以房产作为理财渠道,每年赚取15万元的收益。因此,即便所有人都试图通过房产进行理财,社会的法则也会想方设法阻止所有人都能买到能涨的房产,这就使得一部分人不得不成为市场上的“韭菜”。
在这个社会中,总有一部分人无法参与到财富增值的活动中,他们只能参与实体经济,并为大多数人的增值买单。
然而,回到东莞这个城市,对于300万元左右的房产,理财的必要性究竟有多大?买房的动机又源于何处?如果你迟迟不买房,世界上就有无数种方法可以让你成为被收割的对象。焦虑是每个阶层人士的常态,不分贫富贵贱。因此,最终还是会有一部分人不得不成为市场上的“韭菜”。那些正在买房路上的人们,你们想成为哪一种人呢?
成为买房路上的“韭菜”并不孤单,我们可以成为彼此的陪伴者,专注于研究和学习,以暗度陈仓的策略,共同应对这场财富增值的游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