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,房地产市场利好消息频传,按常理推断,房企们理应逐渐走出困境,境况相较以往应当有所改善。然而,不幸的是,对于那些大型房企而言,却总是接踵而至一些不那么动听的新闻。
据央广网10月10日的报道,在境内债务处理暂告一段落后,碧桂园控股公司已经着手启动了境外债务重组的进程。10月10日清晨,碧桂园发布公告,指出尽管行业销售环境尚未明显好转,集团仍面临资产处置和出售的不确定性,预计集团在短期内流动性将保持紧张。公司尚未支付一笔本金金额高达4.7亿港元的到期债务款项。
与此同时,10月9日,融创中国发布声明,称已将“PR融创01”、“H融创07”的本息全额划付至中国证券登记结算上海分公司指定的银行账户,上述债券自2023年10月10日起恢复交易。
尤为值得注意的是,10月5日晚,融创中国宣布,香港法院当日举行了聆讯,批准了公司提出的境外债务重组计划。这标志着融创成为首家成功清除债务重组障碍的港股内地房企。
这一消息对于融创来说,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信号,对于整个房地产行业同样如此。鉴于恒大集团的困境,业界的心态复杂难言。因此,有人认为,融创债务重组的成功,等同于成功上岸。融创中国股票在短时间内涨幅超过11%,市场信心亦开始出现扭转。
然而,客观而言,说成功上岸或许还为时尚早,因为距离真正的安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批准债务重组计划并不意味着重组就能成功,但无论如何,这确实是一个重要的步伐。
最近,碧桂园和融创的公告如潮水般涌现,有人猜测,这是由于看到了许家印的例子,所以融创急于偿还债务,碧桂园也在积极表态。当然,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,但三家大型房企之间有许多共同点,因此常常被联系在一起。
事实上,不仅仅是他们,整个房地产行业过去都深受高杠杆、高周转、高负债的“三高”顽疾所困扰。因此,在恒大集团的案例之后,业界自然而然地开始担忧碧桂园和融创等大型房企可能步其后尘。
9月28日,中国恒大公告称,公司接到有关部门通知,执行董事及董事会主席许家印先生因涉嫌违法犯罪,已被依法采取强制措施。在此之前,已有多名高管被带走接受调查。恒大系上市公司在复牌后也集体宣布停牌。
过去,你有多崇拜许家印,今天就有多深刻地理解房地产的深水区。曾经,恒大集团凭借高周转、高杠杆和多元化的模式迅速膨胀,成就了许家印,也成就了恒大,但最终也成为了其衰败的导火索。如今,这个曾经的地产巨头陷入了如此境地,令人难以平静。
如今,融创成为首家成功清除债务重组障碍的主要内地房企,而恒大等仍在寻求可行的债务重组方案,碧桂园也刚刚表态承诺将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债务偿还。
然而,对于普通民众而言,承诺已经听得太多。许家印曾经承诺过多少次,最后却无济于事。有时,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,而实际上其中的水可能深不可测。
最近,融创和碧桂园都采取了与恒大相似的路径,申请破产保护。这三家中国房地产巨头为何纷纷选择在美国申请破产保护?这里需要澄清的是,申请破产保护并不等同于破产。
通过破产保护,企业可以提出重整方案,并对具体的还债流程做出承诺,同时可以继续正常运营。在破产保护期间,债权人不得强制要求企业还债。
因此,这些大型房企走到今天这一步确实很危险,但仍有缓和的余地。对于碧桂园或融创而言,或许还有机会。通过瘦身和资金回笼,获得一定的周转时间,进行各种优化重组,或许还能解决当前的困境,开辟一片新的天地。
然而,我最关心的问题还是民生问题,即保交楼。无论情况如何,首先应该确保楼房交付。
截至2023年9月30日,碧桂园及其合资企业和联营公司在年内累计交付房屋约42万套,累计交付面积约5112万平方米,涉及235座城市,部分项目甚至提前交付。
融创方面披露,今年上半年在62个城市交付了133个项目,合计为11.8万户,同比去年上半年,交付总户数增长超过31%。
许家印选择转移资产,不仅让恒大陷入更深的困境,也引发了人们对房地产市场的更为悲观情绪。相比之下,孙宏斌则相对积极面对困难,主动承担责任,成功完成了境内外债务重组计划,为融创赢得了喘息和重生的机会。虽然目前这只是一个机会,并不意味着完全安全。
碧桂园和融创能否渡过难关,早已超出了他们自身的问题。如果他们能够妥善解决问题,将对其他房企产生标志性的影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