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以为,在一系列房地产利好政策的扶持下,房企的风险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,然而,事实却让我深感意外。原本以为问题最严重的头部房企,非但没有改善,反而状况愈发恶化,而那些中小房企的情况,更是不言而喻。
8月10日,碧桂园突然发布公告,预告公司上半年可能面临巨额亏损,亏损金额预计在450亿元至550亿元之间。对于亏损原因,碧桂园也做出了自己的解释,主要是由于房地产行业销售下滑,业务结转毛利率下降,物业项目减值增加,以及外汇波动导致的预期净汇兑损失。
公告中,碧桂园坦言,公司正面临成立以来最大的困难。面对困境,公司压力不断,可谓是祸不单行。同一天,穆迪将碧桂园的评级从B1下调至Caa1,这也可能与此前未能支付美元债券利息有关。
面对一系列不利因素,碧桂园进行了反思,认为之前对市场下行的深度、烈度和持续度估计不足,没有及时调整策略,对三四线及以下城市的投资比例过高。尽管如此,碧桂园仍对中国经济前景充满信心,表示将坚守责任,全力自救,并提出了四大自救措施:全力以赴保交付、积极化解阶段性流动压力、保障经营有序开展、成立专项工作小组,努力渡过难关。
碧桂园的态度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,但问题依然严重,远超我们的想象。近期,碧桂园成为了舆论的焦点,因为它的影响力太大,备受关注,各种新闻如潮水般涌来。
就在同一天,恒大地产也发布了包括过去两年的债券年报、半年报、年度审计报告、半年度财报等多份报告。数据显示,恒大地产2022年度净亏损人民币527.20亿元,截至2022年12月31日,流动负债合计人民币16787.47亿元,而公司的货币资金总额仅为人民币91.73亿元。公司总负债18338.19亿元,总资产14685.57亿元,已资不抵债。
恒大地产表示,资不抵债的原因是受宏观经济环境、行业环境、融资环境等多重不利因素叠加影响,陷入债务违约的流动性困境。债务风险化解方案进度不及计划预期,受流动性危机持续影响,正常生产经营受到重大影响。
如同碧桂园一样,恒大也提出了四大自救承诺:继续聚焦房地产项目的竣工交付、加大资产处置力度、精简机构、节约成本、聘请财务顾问评估公司情况,探索对所有利益相关方最优的整体债务解决方案。
恒大和碧桂园,这两家曾被称为“宇宙最大房企”的公司,居然累积了超过4万亿的巨额负债。恒大负债2.4万亿人民币,碧桂园也有高达1.6万亿的负债。这两家企业的债务额对整个经济的影响不言而喻。
对于碧桂园和恒大的反思态度,我们无需多言。但当前最关键的是如何保障大家的合法权益。他们的问题也是房地产行业大多数房企的问题,他们的爆发早已向我们敲响了警钟。尽管各方努力,但再次令人感到恐惧。
关于原因和反思,在此不再赘述。因为在疯狂的时代,我就多次提醒,不要竭泽而渔,高负债高周转不可持续。然而,这一天来得如此之快,或许受到了客观因素的影响加速了这种局面的到来。
在此,我们不追究责任,至少要将所有损失降到最低。如何让大家的合法权益尽量少受到侵害?作为最大房企的碧桂园和恒大,又该如何化解这种风险?
我认为,保交楼自不必多说,这是最大的民生,必须确保房子保质保量完成。至于如何化解,路都是自己走的,我想反思的不仅仅是房企。但我知道,稳定依然是当务之急。
对此,经济学家马光远和任泽平多次呼吁,救救他们。马光远表示,恒大消失是最容易的,也是最解脱的,但对于利益关联方而言,这是最坏的选择。拯救恒大并非让大家出一分钱,而是通过债务重组、资产重组的方式让其损失变小。他呼吁地方政府不要随便没收恒大的土地,不要“落井下石”。
当然,对于马光远的建议,有人反对,有人支持。大家说的都有道理,无需争论。接下来,如何处理恒大事件,才是关键。
对于碧桂园,任泽平在8月11日发文建议帮助碧桂园等企业。他认为,不仅是因为大而不能倒,更是为了守住金融风险底线、守住民生底线。他提出的药方是在需求端政策调整,如降低首套房首付比、降低房贷利率、降低改善型住房交易税费、“认房不用认贷”、适当放开限购限贷限价限售措施等,大力支持刚需和改善型需求。
任泽平深信,随着国家释放积极信号,房地产市场有望软着陆,市场信心有望逐步恢复。那么,这些房企是否应该得到拯救?又该如何拯救?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。
我只想说,房企肯定有自己的问题,但究竟是谁让他们走到了今天这个地步?我想,我们都应该反思。谁对谁错,现在不是追究的时候,稳定依然是当务之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