房地产行业在我国经济体系中的地位,早已成为不言而喻的事实。它不仅牵动着数十个,甚至上百个行业的命运,更是与无数人的就业息息相关。然而,尽管其重要性众人皆知,我却有必要进一步阐述,为何房地产的稳健发展至关重要。唯有如此,我们才能避免其重蹈覆辙,否则,这一切的意义将何在?
近期,关于救市的呼声再次高涨,专家们纷纷建议,大型央企应肩负起救市的重任。国家最新表态,也引发了不少关注。
回首往昔,曾有过专家断言,唯有房地产方能拯救中国经济,唯有提振楼市,才能激活内需。然而,我必须提出疑问:究竟谁来拯救房地产呢?
近日,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、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张晓晶在接受财经杂志专访时指出,若房价大幅跳水,最受影响的无疑是普通百姓。这一观点引发了广泛讨论。
张晓晶还提到,当前民营房企正面临重重困境,他建议国家采取措施稳定市场,例如设立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,收储部分商品房作为保障性住房,并鼓励大型央企积极参与其中。若任由其倒闭,后果将不堪设想。
张晓晶的观点十分明确,他认为房地产的稳定关乎全局,因此,对房地产的重视程度应当进一步提高。除了已有的措施,还应加大扶持力度,甚至不惜动用救市手段。
关于房地产的重要性,我早已明确指出。稳定房地产市场,是共识,也是必然。然而,谁来承担这一重任?专家们将目光投向了大型央企。
然而,央企的资金来源并非易事。是让百姓的积蓄流向央企以救房企,还是让百姓的钱财投入楼市?如此一来,又该谁来保障百姓的利益呢?
今年以来,关于房地产是否应该救市的讨论层出不穷。众多专家,如任泽平、马光远等,都曾发表过观点。退一步讲,即使不采取救市措施,放开部分限制性政策也许能够解决问题。事实上,下半年以来,全国各地已陆续放宽限购、限售等政策,限价也在逐步突破,一线城市部分区域已放开限购。
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教授曾表示,当前的问题需分清“急症”与“缓症”。所谓“急症”,便是我国房地产市场因房价飙升导致百姓购房困难,销量锐减,进而引发行业资金链断裂,形成一系列连锁反应。
面对这一困境,一些地方及商业银行、金融机构纷纷收紧开发商的资金,使得开发商雪上加霜。此时,我们不应落井下石,而应给予支持。在此背景下,国家已明确要求已预售的房子必须完成建设,即所谓的保交楼政策。然而,这也导致了开发商债务问题向金融领域蔓延。
因此,我们需要运用巧妙的策略来妥善解决这一问题。建议重点开发商与全国性大型商业银行总部合作,银行应优先满足事先承诺的信用贷款,避免在此时雪上加霜。否则,只会陷入恶性循环。
站在银行的角度,风险意识使他们更关注自身利益。然而,为了传递市场信心,银行必须挺身而出。正如专家张晓晶所建议,大型央企也应积极参与救市。
无论如何,稳定房地产市场依然是首要任务。确保房地产行业平稳着陆,乃当务之急。实际上,关于救市与否,众说纷纭。我认为今年已采取多次救市措施,虽然效果有限,但不可否认之前的努力。当然,也有人认为,只有对大型房企给予兜底,才算真正救市。
然而,这样的做法能否得到百姓的认可呢?或许,这并非问题的关键。
10月31日,国家金融会议对房地产市场作出重要指示,其效果尚待观察。
11月2日,央行再次强调相关精神。主要内容包括:一、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;二、更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;三、加快保障性住房等建设,支持“平急两用”公共基础设施、城中村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“三大工程”,加大住房租赁金融支持力度,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。
此次会议明确了金融与房地产的关系,既要防范风险,又要促进支持,落实原有金融政策,一视同仁,不搞歧视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救房地产是必要的,但绝不能释放出为房地产兜底的信号。否则,房地产将难以改变其本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