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,我国房地产市场正站在一个至关重要的十字路口。在这条道路上,挑战不可避免,而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力和其地位则是客观事实。因此,面对房地产市场当前所面临的困境,如何应对,已成为众人热议的焦点。有人疾呼要挽救楼市,认为刻不容缓,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没有必要进行干预。
6月21日,一位在房地产理论领域享有盛誉的学者,被誉为“泰斗”的顾云昌先生,在凤凰台的采访中,就房地产救市与否这一话题发表了看法。他的提问与回答都极具深度,所提供的信息量也极为丰富。
提及顾云昌,或许现在的他相对低调,鲜有人知,但回顾往昔,他曾是声名显赫的知名人物。顾云昌是1998年国家房改方案起草小组的核心成员之一,亲自参与了我国商品房制度的设计,并见证了中国楼市的崛起与成长。
更为重要的是,作为第一代房地产人的孟晓苏曾公开透露,“我们有一位房地产专家,名叫顾云昌教授,他编写了‘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的故事’,这个故事推动了住房抵押贷款的发展,我们将一个在国外行之有效的产品引入了中国。”
诚然,现在听到这样的故事可能会感到心酸,因为过去多年,如果说是提前享受拥有房子的生活,那么现在可能就是为其付出代价的真正时刻。有人常常抱怨,是谁发明了这个?然而,从历史的长河来看,这应该算是房地产史上一个有过积极贡献的理念。
时至今日,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,是如何消除过去的负面影响,这也是当前房地产市场亟待解决的系列问题。不仅仅是房地产自身遇到了困难,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也受到了影响。
因此,那位曾经推动房地产市场化的顾云昌,又会对房地产市场提出哪些建议呢?
关于是否救市,顾云昌的观点与经济学家马光远相似,他认为,房地产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周期,市场“态”的改变不是通过救市就能解决的,而是需要恢复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。此时,需要的是“政策纠偏”,例如调整“三条红线”的力度,以及“三箭齐发”的政策等。
当前市场严重分化,因此调控也应因地制宜。顾云昌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,他指出,中国楼市目前呈现出“冰火两重天”的态势,一些地方市场火爆,而另一些地方则卖不掉房子。一线核心城市应取消不合理的限购、限价、限贷政策,满足民众的需求。而三四线城市很多地方的房产卖不出去,应控制土地供给,加强销售。
事实上,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。现在的问题在于,我们是否能够认清自己的问题,是否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欲望。比如,地方政府明明知道这样下去不行,但无奈之下还是依赖房地产,甚至不允许房价下跌,这并不是因为害怕降价,而是错误地认为降价会导致更多人不敢买房。
从这个角度来看,顾云昌似乎既不支持也不反对救市。实际上,作为临时措施的限制性房地产政策或许已经到了退出的时候。至于是否退出,还需要进一步商议,或者做好相应的后续预案。此一时彼一时,如果做好了放开后的房价上涨和炒房现象的预防,那么放开也未尝不可。但如果做好了这些,炒房者失去兴趣,刚需和改善型购房者是否会主动入市,这又是一个矛盾的问题。
房地产并非一次性用品,其需求仍然巨大。房地产的投资属性客观存在,但已不再是最佳投资选择。
对于未来房地产的前景,顾云昌认为,我国房地产需求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。房地产依然是各国经济的支柱产业,我国的住房消费仍有增长潜力。城市化进程尚未完成,可以明确的是,房地产并非一次性用品,它并非用完即弃。目前,房地产虽然不再是最佳投资,但依然具有投资价值。
房地产和相关产业在GDP中的占比高达17%-18%,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。它不仅是支柱产业,更是民生问题,涉及到就业、民众财产、土地财政等多个社会方面,影响深远。房地产未来十年再涨十倍的可能性不大,但从世界经验来看,保值增值是有可能的。
我对此表示赞同,我认为这一观点比较客观。
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房地产市场所面临的系列问题?顾云昌建议,我们不应急于求成。他表示,中国楼市有一个显著的特点,那就是“买涨不买跌”。修复民众的购房信心还需要一个过程,不宜过于急躁。
我认为,这种“买涨不买跌”的现象,是市场完全投资化的一个特点。而现在的房地产定位是“房子是用来住的,不是用来炒的”,我们不能完全依据这一理论,将“买涨不买跌”视为市场的特点,而应将其视为一个问题。房价下跌时就不买房,这实际上还是投资心态未变,我能够理解,但不能放任,必须打破这种怪圈。实际上,现实中开发商降价促销时,很多人是愿意购买的,只是不敢公开降价而已。
顾云昌建议不要急于求成,我也认为,楼市的修复需要时间,元气大伤需要好好调理。因此,一些专家以夸张的言论干扰楼市政策,只能暴露出他们的真实意图。
从根本上解决房地产问题,我们需要明白,住房制度改革是中国房地产发展的关键,深化改革是未来长期发展的方向。
顾云昌表示,可以借鉴国外经验,但不能生搬硬套、一概而论。最适合我国房地产发展的,依然是中国的模式。各地和企业都应抓住机遇,重视“地跟人走”的原则,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在中小城市盲目开发。
但说到根本,顾云昌也并没有提出特别好的建议,他只是说,房地产和土地财政既有危害也有贡献,我们要客观看待这个问题,既要看到其积极意义,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,并思考如何改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