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1月17日,除了公布与房地产业直接相关的各项数据指标外,官方还披露了一系列与之紧密相连的数值,这使得我们得以更早地窥见未来房地产市场的轮廓。
从短期视角来看,得益于一系列有利政策的叠加,房地产业有望逐渐恢复活力。然而,从长远角度来看,房地产业的格局已然成型。房子是用来居住而非炒作的观念,已经为房地产的未来格局奠定了基调。
常言道,房地产的发展与人口密切相关。人口红利和城镇化进程与房地产业紧密相连,这两项数据的公布为我们揭示了房地产业的未来走向。
据数据显示,截至2023年底,我国总人口达到14亿零967万人,较上年末减少208万人。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-1.48‰,创下了多年来的新低。多家机构预测,到2035年,我国总人口将保持在14亿人左右,到2050年将降至13亿人左右。长周期人口负增长的内在动力始终存在。
《中国发展报告2023》指出,我国人口总量已达到峰值,未来较长时间内将呈下降趋势。报告预计,未来年度出生人口将每十年下降一个百万级台阶。
支撑房地产业快速发展的另一项数据显示,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(城镇化率)为66.16%,较上年末提高0.94个百分点。我认为,未来城镇化进程仍将是未来10年房地产业增量的重要驱动力。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,城镇化率在75%左右相对稳定,从65%左右提升到75%左右大约需要10-15年时间。
因此,在未来10年,房地产业仍有一定的增长空间,但将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。结合人口负增长问题,房地产业也必将抓住这个窗口期进行转型。同时,我们还需关注农民进城对房地产需求的释放,因为当前形势与过去有所不同。
总的来说,我国房地产市场正积极应对这些问题,努力摆脱过去高周转、高负债、高杠杆的“三高”模式。若等到各项红利消失,将无法挽回。
1、房地产业将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。
面对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,国家已明确表示,将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。一方面,变化主体是房地产;另一方面,应对变化的短期策略是调整政策。
在这种变化面前,我们已经调整了房地产业发展模式。过去的三高模式已无法适应新阶段的发展需求,我们必须尽快调整思路,追求高质量发展。这是趋势,也是必然结果。
虽然房地产政策不会经历这几年的调整,但房地产大转型将按部就班完成。然而,短期内遇到的客观因素影响了转型速度。你会发现,无论政策如何调整,定位都没有改变。速度放缓是肯定的。不要期望回到过去,那是不可能的。
既要稳定房地产业,又要实现其平稳健康发展。这就需要摒弃过去的思路,为房地产业探寻新的发展模式。因此,我们不能只追求速度,更要追求高品质,实现从满足居住需求向提升居住品质的转变。
2、房地产业将从增量市场向存量市场转变。
房地产业的大拆大建时代已经过去,未来不会像过去那样。尽管现在仍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,但只要方向正确,房地产业终将迎来健康良性发展。未来十年,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逻辑将由增量扩张转变为存量转换,即以增量扩张为主转变为以存量更新与转化为主。
从支持政策来看,过去各种政策,包括金融政策支持开发贷款、买房按揭贷款等,今后将更加注重对存量住房的维护支持,让老百姓住得更好、更舒适。同时,还将为房屋提供养老金支持。
2023年12月27日,经济日报指出,我国住房交易正逐步进入存量时代。目前,全国已有7个省和直辖市二手住宅交易量超过新建商品住宅交易量,显示二手房在市场中占比逐渐增大。
这也意味着未来存量房市场将撑起楼市大半边天,仍有一定的增长空间。
3、房地产业将从期房预售向现房销售转变。
众所周知,期房预售制在早期发挥了积极作用,但随后也暴露出诸多问题。预售制改革势在必行。前不久,国家表示,加强预售资金监管,加快预售制度改革。这也预示着接下来将加快推进现房销售,逐步废除期房预售。
现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在土地出让等环节探索现房销售模式。这意味着在国内实施20多年的期房预售制度开始松动,多地探索从提高预售条件向现房销售转变。但这一过程一定是循序渐进的。
我国房地产业正好要利用房地产动能转换的窗口期实现这样的过渡。
4、房地产业将从重市场轻保障向市场的归市场,保障的归保障转变。
从去年国家部署房地产改革来看,住房保障将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。14号文凸显了保障房和商品房都强调自住属性的重要性,保障房需求将得到更大程度的强化,同时市场化将推动房地产行业的转型。
转型目标已明确,一是消除老百姓买不起商品房的忧虑,加大对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供给;二是商品房回归商品属性,进一步满足改善性住房需求。
原来两者存在冲突,但随着保障房建设逐步完善,二者将不再冲突,而是相互补充。让老百姓住房不再发愁。每个群体都将有更多的住房选择权。这一变革将不仅对购房者和租房者有利,也对房地产业和整个经济都将带来积极的影响。
总之,就是要为老百姓提供多样的住房样式,让他们有更多的选择,更要让他们愿意选择。这是房地产的根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