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,我国房地产市场是否已重获生机?实情是,它仍在艰难中求存。诚然,此前出台的一系列利好政策并非徒劳,只是其效果未能立即显现,犹如春风化雨,润物细无声。然而,不可否认的是,市场确实有所回暖,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。
在房地产市场狂热飙升的时期,我曾多次提醒大家保持冷静,甚至遭受过误解和白眼。今日亦然,当市场遭遇低谷时,我希望大家也能保持平和的心态,切勿过度悲观。毕竟,市场的好坏是那些投机者和投资者所关注的焦点。然而,我内心也清楚,声称不受影响是不切实际的,毕竟“覆巢之下,岂有完卵”?
房地产的发展牵动着数十个甚至上百个行业的前途,关系到无数人的就业问题。无论你是否支持房地产市场,这一点是无法否认的。房地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,对此,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:一种人主张回到过去,对房地产市场给予最大程度的宽容和拯救;另一种人则认为,正因为其重要性,才不能任其像过去那样失控发展。
若要给予大家一线信心,我费尽心思为大家寻找楼市的一丝生机,但这仅仅是冰山一角,远未达到市场全面复苏的地步,更不用说房价的上涨。
首先,土地市场的热度呈现小幅上升,50家代表性房企的拿地规模环比大幅增长。然而,我们要从土地市场这一窗口来观察楼市的走势。据《经济参考报》11月6日的报道,多城新一轮土地拍卖活动启动,市场热度有所提升。尽管土地市场略有回暖,但整体仍处于低温运行状态,且区域间存在明显差异。
因此,我们需清醒地认识到,市场回暖并不意味着可以过度乐观。这仅仅是在市场低位运行基础上的小幅提升,它是未来市场信心的源泉,但尚不足以构成推动力。
数据显示,10月份,50家代表性房企的拿地总额环比增长近六成。受热点城市高总价地块和上月低基数的影响,这些企业10月份的拿地规模创下自7月以来的新高。然而,我们如何看待这所谓的“猛增”呢?一方面,是由于上月的低基数导致本月的环比大幅增长;另一方面,则是头部房企在核心城市的拿地带动。若忽略这些事实,我们的解读就可能出现偏差。
尽管如此,我相信这仍是一个积极的信号。如果能持续下去,那么楼市就有希望。但能否持续,我们尚无法给出结论。话虽如此,稳定市场是必然的,因此,后续可能会有更多的政策出台。
其次,一线城市有望引领全国楼市的企稳向好。全国楼市的走势,一线城市往往是风向标。根据最新数据,一线城市新房价格环比从8月份的下降0.2%转为持平,其中,北京和上海环比分别上涨0.4%和0.5%,上海领涨全国。此外,北京以0.7%的涨幅领跑全国二手房市场。
这与北京、上海等城市的需求增加以及最近的政策调整有关。但我们必须明确,不宜过于乐观。虽然一线城市率先复苏,但这种复苏尚不稳定,北上广深内部也存在分化趋势。然而,从目前的市场形势来看,随着一线城市限制性政策的进一步放宽,热点城市有望进入更为扎实的市场复苏阶段,有望引领房地产市场走出底部区域、企稳回暖。
这是值得期待的,但前路漫漫。
再次,房地产贷款增速下滑的态势有所企稳。央行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,2023年三季度末,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达到53.19万亿元,同比下降0.2%,与8月份持平,增速下滑态势有所企稳。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38.42万亿元,同比下降1.2%,增速比上年末低2.4个百分点。
这一数据从侧面反映出,近期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,一些重点城市的交易活跃度上升,销售和市场预期均出现了一定的好转。因此,我们仍需辩证地看待市场的冷暖。
此外,在最近的金融会议上明确提出,要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,一视同仁地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。
众所周知,尽管支持房地产企业融资的“三支箭”已经落地,但房企融资依然低迷,尤其是民企融资困境亟待解决。这就需要国家统筹各方利益,共同努力解决房地产问题。一视同仁,这也是在此次会议上首次提出的说法。
这一信号意义重大,影响深远。对于房企来说,这无疑是好消息。
此外,保障性住房体系框架初步成型,让所有人都有房住。据《经济观察网》10月26日的消息,国家审议通过了《关于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指导意见》文件(“14号文”)。该文件明确了两大目标:一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,让工薪收入群体逐步实现居者有其屋,消除买不起商品住房的焦虑;二是推动建立房地产业转型发展新模式,让商品住房回归商品属性。
在大城市,总有一部分或许多年轻人买不起房,那么如何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呢?仅靠市场是无法解决问题的,因此,必须完善和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。
作为配套措施,财政部、税务总局、住建部联合发布了《关于保障性住房有关税费政策的公告》,对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用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。对保障性住房经营管理单位与保障性住房相关的印花税,以及保障性住房购买人涉及的印花税予以免征等。
可以说,政策上正努力完善和引导保障房建设,解决那些买不起房的人的住房难题。这也是未来重构房地产新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,标志着保障住房体系框架初步成型。
最后,让商品房回归商品属性,满足改善需求。上文提到,让商品住房回归商品属性。商品房回归商品属性与居住属性、保障房建设并不矛盾。回归商品属性并非意味着房价将大幅上涨,因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个定位没有改变,同时,也提到了稳地价、稳房价、稳预期。
这样一来,刚需有保障,改善和高端有商品有市场。确立了新的房地产发展模式。一些关于支持改善性购房的利好政策也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。
那么,我们是否还要买房呢?经济学家马光远的一段话值得我们借鉴。
11月4日,马光远在其社交媒体上通过视频表示,不要再为买房焦虑了,现在的情况与过去不同了!他的意思是,过去人们买房是因为房价上涨快,很多人不得不买,买了就大赚,也因此制造了更大的差距。如今市场稳定了,房价不涨了,未来还要实现保障房满足更多买不起房的人,以及租购同权的福利保障,所以就没必要那么焦虑了。
大部分我还是比较同意马光远的话的,他也说了,你可以买房,如果你岁数大了,也有钱,你愿意买当然可以买。但买不起房的人没必要再像过去那么焦虑。有了更多的选择。虽然现在还不能很快实现,但有了盼头。
但有一点我认为有点迷惑性,也不是说过去买了房的就很好,一些炒房的确实真的赚了,只有一套房的就是纸面财富,价值上千万的房子,却难以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。更别提高点站位的购房者了。所以,过去房价上涨到底富了谁?
总之,马光远背后的意思我们明白了,无需过于纠结。有能力就买房,没能力买不起也不必过于焦虑,焦虑有何用?或许现在真的与过去不同了,市场在发生变化,即使我今天搜集了一些楼市微微的好消息,但也更多是安慰罢了。未来楼市的大格局已经注定,不再有大涨的机会。更重要的是要让所有人都不再为住房发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