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,我国保障房建设无疑将迎来一个加速推进的新年。在不久前举行的经济工作会议以及住建部的强调下,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等“三大工程”建设已成为明确的发展路径。
官方的建设初衷在于,保障性住房在住房供给中的占比偏低,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,存在着明显的短板。特别是在一二线大城市,房价高昂,许多工薪阶层难以承担商品住房的购买。然而,我国并不会照搬国外的模式,而是可以借鉴其优点,绝不可能全盘照搬。
在保障房建设方面,房地产专家孟晓苏是一位坚定的支持者。尽管他的一些房地产建议难以被广大民众理解,但在保障房建设方面,他的观点却是非常贴近民情的。
孟晓苏表示,要让保障房覆盖我国大城市约50%的家庭,即工薪阶层家庭。若加大保障房建设,则能使双轨制正常运行,同时解决年轻人家庭和新市民家庭最担忧的房价问题。
更为重要的是,孟晓苏建议,在低收入家庭购买并持有保障房后,未来应可以与商品房并轨,五年或十年后在一定条件下进入市场进行流通交易。这样一来,保障房有望让低收入家庭财富翻倍。虽然听起来很美好,但实际情况如何还需让老百姓自己来判断。
至于保障房建设是否会影响房价,我曾在记忆中听到孟晓苏表示不会影响房价,又记得他提到加大保障房建设可以明显降低房价。这难道不矛盾吗?今日,我特意深入探究了一下,发现他所说的并不矛盾,其实是一场文字游戏。
对于不影响房价,孟晓苏是这样解释的:低收入群体应依靠保障房解决住房问题,但并不意味着建设保障房就会导致商品房价格下跌,这是无稽之谈。
而对于可以降低房价,孟晓苏则是这样解释的:因为保障房不收土地出让金,大城市的保障房房价一般是商品房价格的三分之一,这不就是明显地降低房价吗?这不比取消公摊更加实际吗?
终于明白了,原来是一场文字游戏,原来是为了维护高房价。但无论如何,如果更多的老百姓能享受到低价的保障房,那也是一件好事。然而,实际上,保障房能够覆盖多少人呢?
截至2022年底,我国保障房存量供应约在3083万套,占全国住房总量的5%左右。全国人均住房面积低于16平的群体就有4490万户,若优先供给全国人均住房面积不足16平的群体,保障房便已面临约1407万套的缺口,整体上供不应求。
面对供不应求的保障房,商品房市场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,那就是供大于求。截至2023年9月,商品房库存待售面积累计达6.45亿平方米,加上12亿平方米新开工但未竣工的在建房产,总共18.45亿平方米商品房将成为待售的存量商品房。
近日,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研究院副院长林采宜表示,商品房市场供大于求在一定时期内将是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问题。而更为严峻的形势在于,大量保障房支出是导致(加剧)地方政府债台高筑的重要原因。
如果投入增量资源重新建设保障房,将会挤压商品房市场销售,本就不景气的市场将会变得更加恶化,甚至可能导致更严重的问题。同时,还会影响城镇二手房市场交易的流动性,从而抑制改善需求,使得大家都不愿意改善居住条件。地方推行保障房无疑将使得地方财政雪上加霜。
我认为,没有必要过于担心。首先,商品房转化成保障房可以消化一定量的库存,而且保障房建设也可以带动房地产上下游产业链企稳恢复。买不起房是个很现实的问题,我们应该结合大家的需求和购买力做好梯度建设,满足不同层次的住房需求,这才是硬道理。
然而,孟晓苏并不建议将积压的存量商品房收购改作保障房,他主张启动保障房建设,加快保障房建设。因此,如果建设保障房会挤压商品房市场销售,那么该如何破解这个问题呢?
林采宜并未给出建议,而孟晓苏则建议,中央财政出1万亿相对容易,然后要求地方政府配套1万亿,这样就有2万亿。再加上银行、信托、基金,可以发展到5万亿。5万亿不收土地出让金,投出去相当于10万亿。这将有力地拉动建筑业、建材业和相关各个产业。
国家出钱给低收入群体建保障房没问题,但孟晓苏的意思是,商品房市场你不要限制,打压商品房房价让高收入群体不满意,而低收入群体也没得到好处,真是两头不讨好。大家同意吗?